潮新闻客户端
7月3日,“洞天行履——宋人自然秩序的审美转译”宋韵美学艺术展在河南开封博物馆启幕。
本次展览主办单位为中国美术学院、开封市文旅局、赣州市文旅局;承办单位为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哲学与文化创新研究院、中国美术学院东方设计研究院、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杭州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研究院(杭州南宋文化研究院)、河南大学美术学院、开封博物馆。展览支持单位有北京大学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中心、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美术学院发展规划处、中国美术学院科研创作处、中国美术学院社会合作处、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开封大学大观博物馆等。
展开剩余95%文化和旅游部中外文化和旅游交流中心展览部负责人陈澄,浙江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钱晓芳,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河南省文联党组书记方启雄,开封市人民政府市长吴海燕,河南省原文联主席省美协名誉主席马国强,河南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李明,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夏文莉,中国美术学院原党委副书记胡钟华,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杜红心,开封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穆宏地,开封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肖文兴,开封市政协副主席邢广华,开封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赵伟东,开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李金国,开封市博物馆馆长汤庆波,江西赣州市代表、赣州博物馆副馆长黄斌,山东梁山县代表、梁山文旅局产业发展科科长史常胜,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艺委会主任王颖生,河南省美协驻会副主席、秘书长陈文利,原河南美术馆馆长、河南省美协副主席化建国,河南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席卫权、副院长王圣松,绘画系主任、美术馆馆长付万全,中国油画学会理事、洛阳市美协名誉主席侯震,原龙门石窟研究院院长史家珍,郑州美术学院院长石品、理事长王远,郑州科技学院艺术学院院长李晓鲁,开封大学大观博物馆馆长魏跃进等领导嘉宾,以及来自全国各兄弟单位专家学者,中国美术学院有关部门单位负责人、校友代表、相关专业师生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开封市文广旅局局长陈连富主持。
陈澄、钱晓芳、金一斌、方启雄、吴海燕、马国强、李明、夏文莉、胡钟华、杜红心为展览启幕
开封市市长吴海燕致辞
吴海燕表示,本次展览既是对宋韵美学的深耕与传承,更是对千年宋韵的当代呼应。开封,作为北宋都城故地,是宋韵艺术美学的发祥之地,城里城外、阡陌街巷,均镌刻着盛世气象。希望以此次展览为契机,深入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加快建设宋都古城国家文物保护综合利用示范区,与中国美术学院宋韵美学研究机构、宋文化关联城市一道,加快构建宋文化传承发展共同体,让千年宋韵在现代语境中活起来、走出去、发展好。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致辞
江山留胜迹 我辈复登临
金一斌
宋韵美学,跨越千载,韵泽湖山,光耀世界。为进一步推进宋韵文化研究,传承宋韵雅正文脉,传播宋韵世界价值,今天,“洞天行履——宋人自然秩序的审美转译”宋韵美学艺术展,在开封博物馆开幕。我们齐聚八朝古都,共赏宋韵之美,同探宋风之雅。
一、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两城辉映,重拾千年美学风华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这是唐代孟浩然的名句,恰喻今日之展览。开封,北宋京城,宋韵美学与艺术的发祥地,一砖一瓦皆镌刻着《东京梦华录》中的盛世气象;杭州,南宋京城,宋韵美学发展的高地,西子湖畔的烟雨,传承着《梦粱录》的雅韵遗风。
——中国美术学院,作为南宋故都的文化守护者,今日将“洞天行履”带到开封,不仅是地理的跨越,更是美学的对话。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所言:“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两宋美学,本如双星辉映:北宋的雄浑开阔,凝于范宽《溪山行旅图》的“万壑松风”;南宋的精微幽远,见于马远“一角半山”的留白空灵。
——在开封办展,就是要让两宋美学比照互映,回味无穷,相互成就——北宋的厚重奠基南宋的升华,南宋的婉约反哺北宋的遗韵。这一登临,是我辈对祖先智慧的致敬,更是对中华文脉的接续。
二、《宋人自然秩序的审美转译》展览特点:承古创今,美不胜收
本次展览以“宋人自然秩序的审美转译”为题,不仅角度新开,更将两创——传承与创新——演绎得自然充分。
——角度之佳:自然秩序的审美转译。展览聚焦“自然秩序”,揭示宋人如何将天地万物转化为诗书画器。《文心雕龙·物色》云:“诗人感物,联类不穷。”宋人深谙此道,以“格物致知”精神,将宇宙之序凝于笔锋。如展览“入岫”篇,陶佛垂目、崖拓凝霜,仿庄子窈冥之渊,引客踏破尘嚣,一步一印,皆是叩问禅心。这“转译”之妙,正在于让观众如刘勰所言“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体验万物与我为一的玄境。
——两创之魂: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审美转译是“两创”的最好写照。在“及物”篇,光景流年中,学生以宋纹新作交织如蔓,盘盏盛梅影,铜镜渡秋霜;霓裳江南里,虚拟时尚活化手工技艺,于质朴中显奢华。钟嵘《诗品》强调“文温以丽,意悲而远”,今日之创新,正是温故知新,将宋瓷天青、丝织云锦,化为可触可感的当代美学。此乃“文脉不灭,新意迭生”的华章。
——内容之丰:五部分展现分野多元。展览以“洞天行履”为主线,五部曲层层递进:入岫//启超然物外之心,游观//解山水动静之妙(如师生临摹宋画、摩崖书法),及物//构物我相融之理(虚拟时尚立体作品),悟道//见宇宙磅礴之气(织锦悬垂、艮岳叠石),栖居//归诗意禅道之境(青瓷漆器、宋式茶席)。各部独立又统一,体现宋韵美学内涵的丰富性——北宋的壮阔、南宋的婉约,尽在其中。郭熙《林泉高致》曰:“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展览将引领观众从“高远”至“平远”,悟得全貌。
——影响之深:文脉源泉,美不胜收。宋韵美学处处皆在,影响至今。无论是“栖居”篇的禅茶生境,釉含烟雨,抚器如触温玉;抑或“游观”篇的坐看云起,穿越虚实之界,这都是中华文化不竭的源泉。美不胜收,非虚言也——今日西湖十景的册页,仍回响着宋人“郡亭枕上看潮头”的闲适。晋/左思有诗曰“美物者,贵依其本”,展览正唤醒这千年美学之本源。
三、前景开阔:宋韵美学的无限可能
——从展览内容出发,宋韵美学的研究与展览,前景广阔无陂。“悟道”篇中的织锦悬垂/藏大千于经纬,“及物”篇的立体文创/以新科技激活古意,这些都不仅是展品,更是一扇窗。正所谓“文无止境,情有独钟。”我们可深究宋画与当代数字艺术的交融,可拓展园林叠石的哲学意涵,更可探索宋韵在全球语境下的转译。
——宋人自然秩序之美,从“格物”到“致知”,为我们开启了一片新天地。山可数仞,艺海无涯,今日之展,非终点,而是起点。范宽“师法自然”的精神,启迪我们:未来展览可遍及两京遗迹,让宋韵如溪水潺潺,汇聚成河。
四、杭州开封合作共荣:为两创贡献,何日更重游
——两城情缘,当更上层楼。杭州与开封,本就是宋韵的“双子星”。让我们加强合作,共同促进宋韵美学艺术研究、展览的繁荣,共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高地。中国美术学院愿携手河南文博单位,创办学术论坛,共展宋韵之美。正如白居易《忆江南》所咏:“何日更重游,早晚复相逢。”期希此展为媒,重游宋韵山河——汴杭双城,山水相亲,让世界见证这“两创”的华章。
各位同仁,宋代文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倡“妙悟”,今以展为悟,以美为桥。我辈登临,不负胜迹。愿这“洞天行履”,成为每个灵魂的诗意栖居。
周宝松代表展览团队向大家介绍了宋韵美学研究和展览的缘起,以及四年来如何建立起“学术研究-展览巡演-文化传播”协作工作机制。期待通过跨界合作,通过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既破解宋文化传承地方化的难题,又能形成学科交叉生态与校地合作共融生态,在当代形成跨区域的文化共同体,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实践范本。重点介绍了宋韵美学研究工程对于中国美术学院在宋韵美学研究领域的意义,以及重新唤起宋韵美学多元共识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并对给予展览如期呈现予以关心支持的社会各界、学校各方、研究团队表达致谢。
本次“洞天行履”主题展览与杭州首展“雅正高华”的探索遥相呼应,分成“入岫-游观-及物-悟道-栖居”五个部分,通过绘画、书法、陶瓷、服饰、家具、茶器、园林等 12 种艺术形式,串联起跨专业跨学科的场景构建,让大家感受如何理解宋人艺术语言在表达自然、理解世界、安排生活的方式。
河南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席卫权发言
席卫权表示,展览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策划,曲径通幽、虚实相生的展出形式,高端大气、精致有品的展出效果令人称道,不仅强调了数智赋能、体验交流方式创新,赋予传统文化符号以新的活力和多元化表达,更重要的是重视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与站位“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新阐释。同时,认为展览恰逢其时,中原大地都在讲“行走河南、读懂中国”“讲好中华文明源头的故事”,从东京梦华到河图洛书、从二里头到殷墟,我们期待更多的类似艺术策划和展陈。对于开封以及河南艺术文化事业的建设而言,此展极具追本溯源、深入挖掘中华文明赓续传承的基因密码,实现区域文化经济创新性发展的启发和昭示意义。
江西赣州市代表、赣州博物馆副馆长黄斌发言
黄斌表示,本次展览系统呈现了宋韵艺术美学在当代发展中的审美转译与诗化再造,创意独具匠心、内容精妙绝伦、形式别出心裁。赣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汇点,是宋代重要的商业城市,整个城市宛如一座宋城博物馆。期待与全国各地宋文化传承典型城市开展交流合作,生动诠释宋韵文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绚烂图景,共同守护这些凝结宋人智慧的自然秩序,让宋人的审美情趣赋能新时代的美好生活,让宋人的雅正高华聚力新征程的美好明天。
艺术创作团队代表杨树发言
杨树表示,本次展览是向“宋韵”叩问的具象呈现,不仅是一次艺术的巡礼,更是一次精神的寻根与对话。集结了当代艺术家和学者们的心血,以今日之眼、今日之心、今日之技,去感知、理解并转化宋人那份伟大的精神遗产,在古人的观物之道与制像之法中,寻找能在当代人感知经验和精神土壤中重新生发的种子;重拾那份澄怀观物、味象悟理的初心,重新发现那个曾在山水世界中涵泳、在天地万象中穷理的“人”,让千年智慧照亮我们当下的栖居。
开封市文广旅局局长陈连富主持开幕式
开幕嘉宾集体合照
此次在北宋都城开封举办“洞天行履——宋人自然秩序的审美转译”展览,与去年在杭州举办的“雅正高华——宋代生活艺术的记忆之场”展览相呼应,一南一北,串联起南宋的雅致与北宋的恢宏,共同呈现宋韵艺术美学的完整脉络。展览重点融入了两宋在地元素,呈现宋韵艺术美学在当代发展中的审美转译与诗化再造。宋韵美学艺术,呈现出的不仅仅是历史的辉煌和高古的典雅,同时也是临照当下生活,展开心灵邀约,共续一场千年未竟的山水清谈。
一是宋韵文化名城,重拾千年美学风华。开封,北宋京城,宋韵艺术美学的发祥之地,一砖一瓦皆镌刻着盛世气象;杭州,南宋京城,宋韵艺术美学发展高地,山水之间皆萦绕着高华雅韵。展览与学术活动通过联动宋韵文化名城的文旅部门、研究机构、文博机构、高等院校等主体,共同开展研究与创作,促进不同领域思想碰撞,形成学科交叉的活跃生态;致力于探索传统与当代、高校与地方的共建模式,并建立起“学术研究-展览巡演-文化传播-文创开发”的协作机制;以此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有效破解宋韵艺术美学传承碎片化、地方化的难题,最终形成跨区域文化共同体,为宋韵艺术美学的研究与展示提供实践范本。
二是承古创今,千年文脉源远流长。展览以“洞天行履——宋人自然秩序的审美转译”为题, 呼应去年的探索,聚焦宋人如何将自然转化为艺术语言,不仅角度新开,更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演绎得自然充分,揭示了宋人如何将天地万物转化为诗书画器,体验万物与我为一的玄境。整体布陈循入岫-游观-及物-悟道-栖居之径,展现绘画、书法、图案、服饰、织锦、园林、陶瓷、漆器、家具、茶器、游戏等艺术形式的宋韵之美,展演宋人转译自然秩序的审美之道,并以此串联起跨专业跨学科的场景构建,让公众深度感知宋代艺术语言在表达自然、理解世界、安排生活的方式。特别是在人工智能和AI背景下,数字化如何和传统艺术相结合?在空间设计上,借鉴“洞天”概念,设计了可感可悟的观者界面,人生在途,体会从物与人、人与天地的关系,呼应了北宋山水绘画的观看方式。在视觉上,从宋人雅致生活和宋瓷冰裂纹中提取色彩和图案,用幽玄的禅意再现宋代美学的色彩和道悟,呈现宋人最高级与极致的那种追求。
三是宋韵流芳,辉映华夏文明之窗。通过宋韵艺术美学的研究与展示,向世界生动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深邃智慧与高雅品味,其普适的审美价值和契合当代潮流的极简自然理念,引发广泛共鸣,显著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的吸引力、感染力和传播力,推动了中华文化走出去、促进了文明交流互鉴。展览是作为研究成果的一种呈现方式,不是简单的文献与文物的展示,而是希望通过现代艺术作品的创作,以实物、影像与空间体验,展现宋代美学至今鲜活的生命力——于寻常事物中发现宇宙秩序与生命智慧的独特能力,或能启迪心灵之窗,体悟自然之道,同时也向世界展示华夏民族之文化魅力。
入岫篇
陶佛垂目,崖拓凝霜。数尊造像守洞天之门,时痕沁壁,拓痕藏幽。此境仿庄子窈冥之渊,引客踏破尘嚣,入审美玄境。造像如月照迷途,拓片若舟渡心海。俯仰之间,一步一印,皆是叩问宋韵的禅阶,尽显超然物外之“入岫”初心。
本篇章聚焦展陈宋代陶模佛像与南北宋摩崖石刻拓片。 陶模佛像朴拙生动,传递民间信仰;石刻拓片则清晰呈现名山崖壁上的时代铭文。二者交织,营造出令人恍入洞天的玄秘之境。观之,仿佛自然山川的气韵与匠人的虔敬在方寸间交融共鸣,那些线条与造型,宛如造物与灵性共同编织的宏大艺境气象, 无声展现宋人对宇宙自然的深刻体悟与精妙艺术表达。
游观篇
行到水穷,坐看云起。“游观”篇以动态视角解构山水,展陈今人笔墨和书画创作。师生笔墨与古崖石刻隔空相契,古拓新卷共染一室云烟。人在画中游,心随青嶂远。我们穿越其中成为画中行者,在虚实交错间体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万物之盛的古典哲思,重拾山水观照中动静相偕的自然韵律。
本篇章以“山水华章”与“摩崖问道”两大主题诠释宋代艺术精神。“山水华章”以构建层峦叠嶂的山水意象为展陈方式。重点展陈了《早春图》《万壑松风图》《风雨归舟图》《秋窗读易图》《雪山行骑图》《赤壁赋全图》《后赤壁赋》等摹本和师生作品《后赤壁赋题跋》。这些作品不仅再现宋画典范,更于方寸间展现天地气象,传递宋人“格物致知”、融个体于宇宙的独特哲思与审美。
“摩崖问道” 则呈现当代艺术家汲取宋代摩崖石刻金石气魄与风骨,以辛弃疾《西江月》《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和子由渑池怀旧》、晏殊《撼庭秋》、陆游《纸阁午睡二首》等宋词为题的书法创作。艺术家融合古意与时代精神,在笔墨间完成跨越时空的对话与问道。两章并置,一承古风,一开新境,共同勾勒宋代艺术永恒的魅力与影响。
及物篇
云山黛色,宋瓷天青。“及物”篇以霓裳之翩然,化溶绵密针线手作之江南雨雾,于质朴中显奢华。图案手作青绿晕染,盘盏盛梅影,铜镜渡秋霜,古纹新作交织如蔓,尽显宋人高雅与含蓄韵致。光景移晷,漏刻浮生,当宋物之形色跨越千年而一跃成为我们触手可及的日常器用时,物之何以为物,正是万物静默之自证。
本篇章通过“光景流年”与“霓裳江南”两大章节,呈现宋代美学在当代设计中的创新转化与生活表达。“光景流年” 展陈艺术家提炼北宋自然肌理、历史符号等地域元素,以宋代经典图案、构图与意境为灵感,创作融合传统韵味与现代审美的立体装置与平面视觉作品。 这些作品超越图案再现,旨在激活传统基因,构建东方意蕴的现代视觉空间。“霓裳江南”则将宋韵引入服饰领域。艺术家汲取宋代典雅色彩与精巧纹样,创作《茶色天衣》《墨意》《宋韵十二时辰之纹》等服饰。 本章节不仅展示服饰,更通过“物”(衣)诠释宋人“衣食住行”中对“衣”的追求——内敛、精致、与自然和谐的生活美学,体现艺术对日常的诗意升华。两章并置,一者重塑视觉空间,一者再造服饰美学,共同展现宋韵美学在当代的生命力与影响力。
悟道篇
一山一石,皆具神性。“悟道”篇以织锦之悬垂藏大千于经纬,悬丝垂落似高山悬置,訇然作响,而见大观。叠石处以天地为境,以山石为引,仿宋人丘壑,解天地玄机,嶙石峋影中叩见宇宙磅礴。当宋人山水构写天地自然之秩序与审美,身处此间,观物已非目视,率以心悟也。
本篇章以“素以为绚”与“艮岳灵枢”两大章节,深度诠释宋人寄情自然、师法造化的艺术精神与空间哲思。“素以为绚” 聚焦宋人观照自然与山水的独特之道。 展陈《岫云织·仰观》《练波织·平眺》《层帷织·探幽》《丰饶之海》等匠心独运的织锦山水与纤维艺术作品。艺术家以丝线经纬为笔墨,将宋人对天地云水、层峦幽谷的细腻体察凝练于纤维的肌理、色彩与空间层次之中,在“素”朴材质中绽放出自然万物的绚烂意象与内在气韵。“艮岳灵枢” 则重构宋人园林“芥子纳须弥”的审美意境。 该章节以南宋吴山将台山排衙石等艮岳遗韵为灵感,通过构建宏大的室内空间巨构,并辅以大幅叠石素描为背景,巧妙将奇峰峭壁的磅礴气象引入方寸。 观者置身其间,可“瞻怀远视”,体验移步换景之妙,瞬间穿越时空,直抵宋人营构的丘壑林泉与精神桃源,感受其对永恒宇宙秩序的追寻。
栖居篇
釉含烟雨,禅茶生境。茶席于不见而见之中,仿宋雅贤流,以烟气袅作流云,以素器布陈星野。坐忘之中,宋式家具与器物化作心窗远景。陶瓷漆器概为宋人雅玩之好,抚器如触温玉,啜茗若饮烟霞,身居方寸,神游九垓。当下世界,器道相生于诗性之地,栖居之境终见那份超脱与雅致。
本篇章以“诗意栖居”与“禅茶集境”两大章节,共同诠释宋人融艺术于生活、寄哲思于器物的雅致境界。
“诗意栖居” 聚焦宋代器物美学的当代传承。 陶瓷艺术家深研宋代青瓷“尚玉比德”的文化基因,在传统形制与釉色中注入现代审美,令作品焕发熔铸古今的幻彩生机。 同时展陈的漆器漆盒,则一脉相承宋代漆艺的温润精工,于方寸间延续着内敛隽永的东方造物智慧。
“禅茶集境” 则构建沉浸式的精神道场。 以宋代文人“禅茶一味”体悟宇宙的哲思为核心,依托“焚香、点茶、挂画、插花”的“四雅”仪轨为蓝本,为今人营造涤荡心灵的悟道空间。 精雅的宋式茶席器具构筑起滋养精神的场域;古制香炉、香饼氤氲出澄明之境;特别以宋代规制装帧的《西湖十景》册页,巧妙将南北宋都的山水意境融入禅茶哲思, 最终凝练为一方可触、可感、可思的精神栖息地。
(图文由主办方提供)
发布于:浙江省星速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